猩红热

 

概述:猩红热(scarlet fever)是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其临床特征有发热、咽炎、草莓舌、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、疹退后片状脱皮。少数患儿在病后23周发生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。

 

病因:

根据产生溶血与否,链球菌分为甲型半溶血性、乙型完全溶血性、丙型不溶血性三种。其中乙型溶血链球菌致病力强,常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;根据其细胞壁多糖抗原的不同,又可分为AHKV等不同的族。A族乙型链球菌是对人类的主要致病菌株,有较强的侵袭力。能产生致热性外毒素,是本病的致病菌。

 

症状:

(一)普通型 典型病例可分为3

1、前驱期  起病较急、发热、头痛、咽痛、全身不适。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,扁桃体腺窝处可有点状或片状白色脓性分泌物,易剥离。软腭处可见大小出血点或红疹。病初舌被白苔,红肿的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,称为白草霉舌;以后白苔脱落,舌面光滑鲜红,舌乳头红肿突起,称为红草莓舌。颈及颌下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。

2、出疹期  皮疹多在发热第二天出现,最先见于颈部、腋下和腹股沟等处,于24小时内布满全身。在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的基础上,有均匀、密集的红色细小皮疹广泛分布,呈鸡皮样,触之似砂纸感,用手按压可消退,去压后红疹又出现。面部皮肤潮红而口鼻周围皮肤发白,形成口周苍白圈。皮疹在皮肤皱折处如腋窝、肘窝、腹股沟处密集并伴有出血点,形成明显的横纹线,称为帕氏线。

3、恢复期  一般情况好转,体温降至正常,皮疹按出疹时的顺序于34天内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;脱皮程度与出疹程度一致,轻者呈糠屑样,重者则大片状脱皮,个别患儿可持续长达6周。

(二)轻型 发热、咽炎和皮疹等临床表现轻微,易被漏疹,常因脱皮或并发肾炎等症时才被回顾诊断。

(三)重型 又称中毒型,除上述症明显处,全身中毒症状重,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、烦躁或意识障碍,常并发化脓性脑膜炎、肺炎、败血症等;甚至可发生中毒性休克、中毒性肝炎。近年来本型已很少见。

(四)外科型 细胞经损伤的皮肤侵入,故无因炎及草莓舌,而有局部急性化脓性病变,皮疹首先出现在伤口附近皮肤,然后蔓延至全身。

 

诊断:

依据发热、咽炎、草莓舌及典型皮疹即可诊断;病原学检查阳性者更可确诊。

 

治疗:

(一)一般治疗 做好呼吸道隔离,急性期应卧床休息;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;保持皮肤清洁,防止继发感染。

(二)抗菌治疗 首先青霉素,重症病人加大青霉素用量、并予静脉注射,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;如有青霉素过敏,可选用红霉素、头孢霉素等药物。

 

预防:

目前尚无有效的自效的自动免疫,重在控制传播。患者应隔离至咽拭子细菌培养阴性。对曾有密切接触病人的易感者,可给予复方新诺明肌注。